《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四章
内在活动与外在行为
4-1
减少消耗(二)
行为节能
行为节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机体外在的少运动甚至不运动,所以,生命会休息、睡眠以及冬眠(睡眠、冬眠既是外在行为节能,也是内在活动节能),必须要行动时也要尽量做“轻松不费力的事”。“轻松不费力”即是节能,是指在生存效用获取时,优先获取可以直接取得的、空间就近的、不需要过多转化和兑换的生存效用。对于具有脑力的生命来说,行为节能典型的表现就是使用各种生存策略、效用工具等,以较小的能量消耗取得大量、超大量的生存效用。
正是因为行为节能对生命的重要性,才使得生命从低级的纯粹的机体生命演化为有脑生命,通过脑活动来创造各种生存策略和效用工具,并指挥和控制机体行为以使得生命能够在不断的、更大程度的行为节能的情况下实现生存。
内在活动节能
机体内在活动主要是指机体对获得的生存效用进行利用、转化以及多层转化,形成自身物质以及通过内在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向内在活动和外在行为提供能量支撑的过程。
生命从外在环境中获得生存效用后需要进行物质或者能量的转化,不同的生存效用,即使包含的效用密度相同,但转化的过程所需的消耗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生命倾向于获取和利用转化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较少的生存效用。
并且为了节省能量,生命总是倾向于直接利用直接生存效用。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利用直接能利用的生存效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利用直接生存效用。因为无论是间接利用还是间接效用,其要成为保证生命生存需要的物质或者能量,是需要进行效用转化的,转化过程必然要消耗能量,不符合减少消耗的要求。并且转化也有一定的转化率,相当于在获得相同量的生存效用时,消耗得更多,也是不符合节能要求的。
脑活动节能
对于有脑生命来说,其脑活动消耗能量相对于机体消耗能量来说比较大,特别是人类,头脑对能量的消耗占比很大;而机体的整体运动节能的方法和策略比较单一,就是不运动、少运动;那么头脑节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脑活动作为一种运动,不进行思想活动、少进行思想活动,以及思想“轻松不费力的事”,同样也是直接节省能量的表现。但是头脑被演化出来就是为了使用的,所以,头脑需要尽可能使用捷径策略,才能实现头脑节能目的。
由于头脑活动是头脑感应和思想认知活动,所以头脑节能是整个感应认知过程的节能,是捷径化、策略化节能。头脑活动节能包括感应原则的节能、信息处理过程的节能、简化世界的节能以及容差节能。
如前所述,感应原则包括效用性原则、部分属性原则、现象原则,这些都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感应来确定事物的效用性。少感应,就少消耗,所以,感应原则实现减少感应,就是达到节省能量的目的。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摄入、加工、存储、提取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抽象、给每个信息“贴标签”(标注抽象出来的信息的属性),然后通过这些标签指代的属性进行“归类”、“建立索引和检索结构”,进行相关性连接等等,以便在提取和思想时能够方便地知道、找到和使用,以节省能量消耗。
如前所述,生命形态的保持,包括机体内在形态的保持都是需要消耗的,所以头脑在存储信息时也会进行压缩、抽象,以使得存储形态能够尽量节省能量。
并且头脑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为了避免重复的理性思想活动产生消耗,便会对理性思想活动进行“一次性”处理,将理性过程省去,只留存理性结果,并将其转化为感性进行存储,等需要的时候直接通过感性方式提取,以便在很大程度节省能量。
“一次性”处理是过程,之后形成相信——将理性思想感应结果转化为感应的认定,即是“相信”。头脑节能的外在体现就是通常所说的“相信”,是对感应的认定感应,是在意识层面的表现,这样在以后的生存活动中可以直接调取和使用这些“相信”来处理问题。即是当外部信息被摄入时,将这些信息与已经存储在“相信”里的信息和效用对应关系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则直接确定这些信息的效用性,并调取对应的行动策略。这样可以避免头脑再次进行各种感应活动,从而减少了大量的脑活动,实现减少消耗的目的。
相信的对象如果是本体自身的生存斗争力,也即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那即是自信或者信心。如果是相信其他事物、策略能够对自己本体生存起到效用,那则是对其他事物的信任或者信赖。如果是无需效用验证的相信,那即是信仰。
所有的“相信”都是为了避免理性思考耗费能量而建立起来的感性结果,是不需要理性介入而直接向行为提供动力的感性。无论是自信、信心,信任、信赖,信仰,还是感性相信、理性相信、意识相信、非意识相信,都是感应结果,是被固化并直接调取来应用的,整个过程不需要再有其他感应,也就是“头脑轻松”,都是节省能量的体现。
生命在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会使用各种策略,比如对信息进行抽象、关联、交叉索引等等,这些都是捷径主义和密度主义的表现,都是为了较少消耗的体现。
简化世界的节能,是头脑对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外在环境、内在环境、以及脑活动本身,通过进行简化处理来实现节能。简化世界包括标签化世界、归纳已知世界、确定未知世界。
对世界的标签化与对摄入信息的标签化相同,也是为了方便归类、建立索引和进行检索,以便减少消耗。
归纳已知世界是将本体以及同类个体对世界的感应认知过程和结果再进行思想加工,通过抽象建立成认知方法和知识。归纳的认知方法和知识可以使本体以及其他同类个体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能够不再需要通过原始的复杂认知而轻松处理,是对个体以及群体在大尺度下的减少消耗。对人类而言,归纳的对已知世界的认知和知识便形成人类的知识体系。
生命的生存是一种确定需要生存效用和去除负效用的活动,为了能够更大程度上保障生存的持续,则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个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以便采取确定对应的生存策略。
即是说,如果生命的生存环境中存在没有认知、不能认知、不可认知的事物,那么生存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则是不确定的。
那么,当生命面对不确定的未知世界时,则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感应来确定这个未知世界对本体生存是否具有效用,持续不断的感应必然是极大的消耗,并且,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确定性的结果。
所以,生命会通过对未知世界已经知道的比较有限的属性进行归类认知,将这些不确定的世界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中,从而使生命不再进行由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感应活动,达到减少消耗的目的。
也就是说,生命总是需要倾向于将其生存环境中未认知的事物纳入已经建立的认知体系中进行归类认知,使未知的世界成为一个确定的世界。这种对未知世界进行确定性的归纳,是生命为了节省能量而产生的意愿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