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群体生存不以个体生存为目标《杂乱的秩序》第五章 群体与群体化

分享 1 0
taiyon
taiyon 2023-04-16 19:44
编辑此贴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五章

群体与群体化

    生命为了实现个体不能单独获取的效用需要和安全需要,或者为了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实现高阶生存,多个个体会因为某种同一倾向(主要是同一意志)而通过相互协同分工或者相互依托(包括精神依托)的方式来进行生存活动,就是群体化生存方式。这些相互协同分工或者相互依托的群体化个体便构成一个群体。

    群体是一种聚集,可以是生命机体的聚集,也可以是通过精神产品作为承载的精神聚集。由生命机体聚集形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空间距离较近,个体之间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各种作用,包括机体作用和精神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协同分工。精神聚集群体,主要是由于某种精神生存需要的同一性,在某种相同的形态、行为、生存态或者环境等条件下,个体之间通过相互精神依托形成的群体。精神聚集群体不一定需要生命机体聚集,相互之间也并不一定需要发生强烈的作用,而主要是通过精神的外在承载形成精神依托。

    群体虽然是一种聚集,但并不是所有的聚集都能构成群体。多个个体简单的聚集,有可能只是一个“群”而没有形成一个“体”,即是非群体化聚集。衡量多个个体聚集是否构成了一个群体的依据是这些个体是否具有同一意志(具有同一个或者一种较为重要或者较为长远的生存追求),并且需要通过相互协同分工或者相互依托来实现同一意志。不过机体聚集或者精神聚集是形成群体的前提。

    群体是一个存在本体,是将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每个个体是构成这个群体的一个分子。群体和个体是不同的事物,虽然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是,群体一旦形成,便会作为一种完整独立的存在形式,具有属于其自身的属性和作用性。这些属性和作用性是全部个体都分别不具有的,也不是全部个体属性和作用性的相加。同时,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属性和作用性。部分个体的灭失并不代表群体的灭失,群体生存也不以个体生存为标志。只要有个体能将群体意志(由部分或者全部个体的同一意志发展而形成)遗传下去,同时有其他个体继承并为之付出,就是群体在持续生存。即使只有一个个体继承了群体意志,为群体意志付出,并能以此意志重新恢复群体,也说明此群体依旧没有灭失。

    群体化是个体生命通过群体来实现本体生存的一种方式,较为高级的某种或者某个生命是否选择群体化生存,取决于其生存力和生存态。一般情况下,个体生存斗争力强,可以独立保全生命并能很好地持续生存以及实现代续生存,则可以不需要群体化生存。毕竟群体化会使得本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作用数和作用量发生巨大的增量,而每一个无关直接生存效用转化和利用的作用的发生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损失,是不符合生存的得失原则的。比如,群体内耗、人类有些需要多层转化且几乎无关生存的社交等等。群体结构越复杂,生存效用的转化层级越多,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率就越低。但是,从获得方面出发,无论是效用量还是获得效用的效率,群体化都比个体要高。因此,大尺度下整体的得失比,是生命是否选择群体化生存的原因。一种或者一个生命是否选择群体化生存,都是为了增加本体生存可能性,都是以有利于自身生存为目的的。

公众号策略策略

回帖
  • 小超凡
    2023-04-20 00:51
    可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