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目录
写在前面………………………………………………………7
生命只因生存,只为生存…………7
无解即答案…………8
第一章 存在与存在着………………………………………11
1-1 存在的非独立性…………12
1-2 存在的本质与属性…………15
1-3 存在的形式…………18
1-4 存在的界限…………20
1-5 存在的稳定性…………22
1-6 存在的演化…………24
1-7 存在的灭失…………26
1-8 新存在的产生…………29
1-9 存在的斗争…………30
第二章 生命与生存…………………………………………34
2-1 效用主义…………35
2-2 得失原则…………37
2-3 生存层级…………42
2-4 圈层生存…………48
2-5 生存斗争…………50
2-6 提升斗争力…………62
2-7 环境再造与遗传…………64
第三章 感应与认知…………………………………………72
3-1 感应原则…………74
3-2 机体感应…………76
3-3 情感感应…………80
3-4 思想感应…………88
3-5 文化感应…………91
3-6 感应固化…………98
3-7 感性感应与理性感应…………101
3-8 感应的负效用…………103
3-9 扭曲感应…………106
3-10 能力对认知的决定性…………111
3-11 生存态对认知的决定性…………113
3-12 认知的有限性…………117
3-13 认知的未知性…………121
3-14 认知的偏差…………125
第四章 内在活动与外在行为………………………………127
4-1 减少消耗…………129
4-2 生存进化…………137
4-3 行为的驱动力…………140
4-4 能力的展示与实现…………146
4-5 行为驱动的复杂性…………149
第五章 群体与群体化………………………………………152
5-1 协同群体与精神群体……154
5-2 群体化生存的有利性…………156
5-3 群体要求与个体融入…………158
5-4 群体的形成…………160
5-5 协同分工生存…………163
5-6 认可生存…………165
5-7 群体内部斗争…………171
5-8 群体内部损耗…………174
5-9 规矩…………176
5-10 群体非理性…………178
5-11 群体化禁锢…………180
5-12 个体群体化的蜕变…………182
5-13 群体的分化与瓦解…………184
5-14 可扩展型群体与局限型群体…………186
第六章 文化…………………………………………………191
6-1 文化的效用…………194
6-2 文化的形成………… 195
6-3 文化的抽象性与承载性…………196
6-4 文化的遗传…………198
6-5 利益文化与名誉文化…………199
6-6 群体文化…………201
6-7 个体的文化表现…………213
6-8 文化的地理差异…………224
6-9 文化的淘汰与发展…………226
6-10 文化的核心目的与核心文化…………229
第七章 冲突…………………………………………………230
7-1 冲突的外在因素…………232
7-2 冲突的本体原因…………236
7-3 个体与群体的冲突…………241
7-4 各种演化造成的冲突…………243
7-5 冲突悖论…………246
第八章 裹挟…………………………………………………247
8-1 裹挟的目的…………248
8-2 裹挟的斗争性…………249
8-3 裹挟的因素…………250
8-4 裹挟的体现…………256
8-5 裹挟的形成与发展…………260
8-6 被裹挟的感应层级……263
8-7 群体裹挟…………267
8-8 文化裹挟…………271
8-9 演化裹挟…………275
写在后面………………………………………………………277
到此一游,仅此一游…………277
给爱更多的热爱…………281
后记…………283
编辑的页码很清晰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生命只因生存,只为生存 世界上任何一条伟大的道理面前,都横亘着一条和它同样伟大却完全对立的道理。我们尽可以挑选对自己生存有利的来使用,但无论如何,斗争方是全然不会赞同的。于是,对于我们杂七杂八的人生来说,讲道理也仅仅是对自己知道这么多的自恋性赞赏和慰藉。 显然,在生存面前,生命是绝不使用道理的。我们选择性失聪、选择性失明、选择性失智,就是为了躲避斗争方喷发而来的道理。在没有生存冲突的时候,我们都是好人;在生存充满冲突的时候,我们都是好斗的人;这可能是我们唯一默然遵守的道理。只因为它生发自生命最根源的原因:生命只因生存;最根源的目的:生命只为生存。 “生命只因生存,只为生存。”这句话可能会被那些有企图以及有更大企图的人所歪曲利用,那也不能阻止这句话被那些被企图的人们所明了。只有这样,那些被企图的人们才能挣脱自我桎梏的束缚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策略,并去实现自己正当的企图——生存。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无解即答案 任何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意愿,同样也不是自己的目的和意义。 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总得是有什么是“促使”或者“需要”我们来的。这个“促使”或者“需要”的根源也并不是直接诞生我们的那个他们,因为诞生我们的他们同样也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来的。那么这个“促使”或者“需要”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根源的幕后到底是谁?他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作为高级生命的人类总想在这个问题上搞清楚,于是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正确,又不断地推翻自己的正确。名曰思想,名曰哲学,名曰科学。各种观点明朗着,却也迷茫着;各种说法相互撕扯着、冲突着;各种问题纠缠着,再纠缠着,一直纠缠着,……。最根源的幕后,我们好像永远都不能够搞明白,即便我们时刻都得按照这个幕后的规则行事。 世界上的一切,无论其到来是否有目的,但其到来必须有原因。而原因也必须是有原因的,原因的原因还是有原因的,……,如此这样。如果我们不能追寻到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能追寻到最根源的原因,那如何能够明白我们到来的“真正”原因? 我们的到来,相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极其短暂的一刹那。以我们短暂的一刹那去思想宇宙(世界、存在)历史几近无限的长远,着实极其困难。我们很难思想我们到来的原因的原因的终极原因。 可是我们已然是来到这个世界上了,就得尊重一下我们已经来了这样一个事实,于是我们给自己出了另一道题目,那就是:我们虽然不是出于我们的意愿已经来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留下来呢?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这道题目显然简单多了,人人可张嘴回答,于是人人便有答案。但是,也于是人人互不认可。我们随便可以在人类的典籍中截取一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各种证据作为自己答案的强力背书,但那终究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就好像有人说“我活着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种死去的理由。”一样,看上去回答得是多么的巧妙,可那也只是有点思想或者艺术质感的说法。 不管答案是怎样的恰如其分、崇高无上,或者唯利是图、不如人意,都不影响我们总有强烈留下来的意愿,而且强烈地希望能更长时间地留下来。并为了能够留下来,我们时刻都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真的有“幕后黑手”给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躯体和灵魂预装了他的“操作系统”,只要我们诞生,就必须得按他“这套操作系统”运行?然而这只是目前生命形态中最高阶的人类的一种猜测,是一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思想和文化。有或者没有都不影响我们继续强烈地想要留下来和留下来。 如果“这套操作系统”真的是存在的,那么“这套操作系统”中便暗含了一个最高级的法则。那就是:我们作为“这套操作系统”的产物,必须遵循着“这套操作系统”的法则来寻找和证明“这套操作系统”的存在,并用我们遵循的这套法则来证明我们遵循这套法则的正确性。 那么,只要我们一开始思想,就证明了“这套操作系统”的存在,因为我们的思想活动本身就是“这套操作系统”的一种表现。我们是在用“这套操作系统”的法则来证明“这套操作系统”。并且我们对这个世界(宇宙、存在)的思想永远只能是:用我们已经知道的答案作为原因来证明了这个答案的正确。或者说,我们根据自己的行为推定出了一套规则来显得我们的行为确实符合这套规则。 这即是我们用我们必然遵循的法则来证明我们遵循这个法则的必然。 ……,还能怎么说呢? 那么,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相信。 然后不信与相信又继续相互掰扯。 如果并不存在什么“操作系统”,那么我们人类已经找到的这些以及还要继续寻找的那些世界(宇宙、存在)运行的各种规律又算什么呢?没有法则又是什么法则呢?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无解的。然而,无解即答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但是无论怎样,自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寻找我们到来的原因和留下来的目的。并且不管是否能够得到“真正正确”的答案,也终将会一直继续寻找下去。 即使这种寻找仅仅是系统中设计好的生存游戏。
《杂乱的秩序 》 通一尔 著 第一章 存在与存在着 1-9 存在的斗争 由于存在的运动性,任何存在与其存在环境中的其他存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相互作用,这些存在环境中的存在以及作用对本体存在来说,有些是效用(存在效用),有些是无关效用甚至有些是负效用。存在需要保持其稳定性而存在,那么存在一方面需要将存在环境中的负效用转化为无关效用,以使其无损于本体、不妨碍本体存在,另一方面则需要获得效用或者在必要时将负效用和无关效用转化为效用,以有利于本体存在。这种将负效用转化为无关效用,即是存在对其存在环境具有的适配性。任何存在能够存在着,说明存在与其存在环境保持着一定的适配性。从存在环境中获得效用或者将负效用和无效用转化为效用,则是存在具有的效用获得性。 适配性是存在根据其内在自身以及外部存在环境的不断变化,通过相互作用时刻矫正自身演化方向和演化量以及时刻影响和改变外部存在环境,以使自身能够与存在环境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妨碍存在稳定性的关系。 适配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矫正自身演化,以适配存在环境。矫正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因为存在环境的作用性而被动的。另一方面是影响和改变存在环境,使得存在环境能够适配自己。 存在环境是由其他存在构成的,本体影响和改变存在环境就是对其他存在的影响和改变。本体又作为其他存在的环境,本体的矫正变化也是对其他存在的存在环境的改变。这些影响和改变都是为了本体的适配,并不一定有利于存在环境中其他存在的适配,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或者有害于其他存在的适配,是对其他存在稳定性的干扰和破坏,不利于其他存在的存在。因此,适配实际是一种互为存在环境的存在之间各自为了自身存在而进行的斗争,是为适配性斗争。 作用,即是存在与存在之间物质或者能量流动的过程,因此,适配就是本体与存在环境不发生强烈的作用,甚至几乎不发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或者在本体自身界限内发生很小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而不至于使本体稳定性受到影响或者灭失。 存在能够存在着,即是对其存在稳定性的持续。存在如果超越本体的自身界限便会灭失,所以,存在与存在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得失需要保持一种适度性。 存在需要持续存在着,所以,本体存在与其他存在发生相互作用,必然是为了使其存在保持稳定,甚至形成新的相对更加稳定的存在形态而存在着。也就是存在会始终趋向于发生有利于本体存在的存在活动(存在过程)。但是本体存在与其他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他存在也是为了其自身存在的稳定性。那么当存在之间发生强烈作用时,也就是发生大量的物质或者能量的转移时,一个存在得到或者失去大量的物质或者能量便会超越自身的界限,则本体灭失。所以,当一个存在从自身发出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则需要从外在获得一定量的物质和能量才能保持自身稳定性不超越自身界限而灭失。也即是说存在总是需要获得(流入)对其存在有效用的物质和能量,并流出对其存在是无效用和负效用的物质和能量。每个存在都是如此地存在着,所以,对于物质或者能量需要相同的存在来说,存在与存在之间发生作用即是对存在效用进行争夺的相互斗争,是为效用获得性斗争。 不过“更加稳定的形态”有时候可能会是不同存在共同的“更加稳定的形态”,或者通过相互作用对抗后形成斗争妥协,共同建立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形态”,对各斗争方的存在都是有利于的。那么,此类斗争呈现的就是协同性。虽然是协同,但是都是为了本体自身的存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如果相互的协同并不能使各斗争方都有利于其本体的存在,那么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协同关系就会瓦解,并且同时形成新的斗争关系。而且,通过协同形成共同的“更加稳定的形态”的新存在之后,就会通过新存在和其他存在进行新的斗争。所以,斗争是永恒的,协同是暂时的,协同是斗争的一种形式,都是为了其本体自身存在而进行的存在活动。 所以,存在通过自身的作用性与存在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作用,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使本体与存在环境保持一定程度的适配度(包括主动适配和斗争适配),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使自身稳定存在或者形成更加稳定的存在形态。也就是说,所有存在的作用性都呈现出两种力量,一种是适配性斗争力量,另一种是效用获得性斗争力量。所有存在都是通过这两种斗争力与其存在的环境,以及构成环境的其他存在发生作用而保持自身的存在和持续存在。存在的存在过程就是为了本体存在能够存在着的斗争过程。
《杂乱的秩序 》 通一尔 著 第一章注: 1、人类的语言是源于人类这种存在形式而出现的,是一种人类给予自己需要的本体化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一种触发作用的呈现。那么对于普遍存在的描述,人类只能采用人类的语言来进行。所以,对于“存在的行为”、“存在的目的”、“存在的斗争”等概念,都是基于人格化的借用,是为了表达类似于人类相同概念的意思,而并非所有存在一定都具有这样主观的人格(物格)。 2、对于其他一些与存在相关的概念,例如,“存在环境”;“相关性”、“因果性”;“系统”;“界限”;“连续性”、“间断性”;“稳定性”;“量变”、“形变”、“质变”;“渐变演化”、“突变演化”等等,都是建立在某种层面和界定尺度前提下的概念。这类概念都是相对的,是为了思想这个世界人为选取了某种确定的界定尺度而标定出来的概念。这类概念的界限会因为界定尺度的不同而不同。而“有利于”、“存在的正向”等概念,是基于一定的存在环境以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相对性概念,在一定存在环境和时空是“有利于”、“存在的正向”,而在另外的存在环境和时空可能正好相反。所以,这类概念的界限会因为存在环境和时空的不同而不同,也不是绝对的概念。 同样,对于世界的因果关系,也是人为标定的,并不是客观世界因果关系的全貌。因为几乎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大量的具有复杂因果性以及相关性的存在之间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因果事物之间经过这个由大量存在构建起来的复杂的作用关系网之后,往往会形成了一个互为条件或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得无法明确界定是哪个存在的变化而导致了其他存在的变化,还是其他存在中的某个存在的变化导致了这个存在和另外其他存在的变化。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同伴发生或者同伴演化。比如,个体存在的演化与系统演化互为因果,那么个体存在的演化是由存在本体自身的主动性造成的还是由环境演化的被动性造成的,难以界定。 对于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表述和标定,本书是从事物存在可实现的宏观认知尺度出发的,而并非从逻辑思辩和科学定量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不做具体的定量性分析和阐述。例如,“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类似芝诺悖论的事件在宏观世界是无法实现的,是不属于可实现的宏观认知尺度的事物,则本书不做定量分析和阐述。
《杂乱的秩序 》 通一尔 著 第二章 生命与生存 生存,即是生命的存在。生命作为存在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存在的共性,必然符合存在的普遍本质和普遍属性,也必然遵循存在的普遍法则。因此,基于上章的内容,用“生命”(存在的名词属性)和“生存”(存在的动词属性)将“存在”(包括存在的名词和动词属性)替换后,可以直接得到如下的表述: 生命(生存)的本质就是生存本身,就是生存着、持续生存着和继续持续生存着。生命(生存)的形态、生命(生存)的行为过程、生命(生存)的目的,是三位一体的,都是为了生存、为了持续生存、为了继续持续生存。生命(生存)始终倾向于追求生存稳定性,始终趋向于有利于生存的生存行为。生命的生存过程就是为了本体生命能够生存着的斗争过程。 生命是生存着的生命,生存是生命的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存;生命和生存是同伴发生的。所以,生命的普遍本质就是生存。 生命的生存即是生命的运动,一是本体内在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二是本体内在的物质或者能量与外在生存环境进行流入和流出的过程。 同时,生命作为存在的一种形式,除了具有存在的共性之外,也具有其自己的特性,从本章起,将阐述生命生存的法则。 说明: 1、从本章起,当用“生命”和“生存”替换“存在”直接使用上章“存在”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不再加以说明。 2、人类作为人类自己所认知到的世界上目前最高级的生命,其具备生命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生命生存的普遍法则,所以,在后续的表述中所使用的“生命”、“生存”有时候是特指建立在人或者人类基础上的概念,表述时将不做特别界定。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二章 生命与生存 2-1 效用主义 如上所述,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持续生存,为了继续持续生存,那么生命的一切行为无论看上去如何的纷繁复杂,其最根源的原因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生命的生存,即是生命物质的内在运动(内在活动),以及生命作为整体的外在运动(外在行为),不但是生命机体(机体)内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生命机体整体作为一个存在本体与外在发生运动、作用的过程。那么生命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能够不断地获得和利用对其机体生存活动有效用的事物,这些事物是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能量(包括物载精神)。这个不断获取和利用有效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就是实现生存,这些有效用的事物就是生存效用事物(生存效用、效用事物、效用),这些事物对生存所具有的有用性属性就是生存效用物的生存效用性(效用性)。任何生命每时每刻或者在一定时间期限内都必须获得生存效用,这即是生命生存的效用主义。即是说,对于生命,一切作用(事件)的发生(物质、能量的流动、转化)都必须对其生存具有效用。也即是说,生命生存的过程就是生命本体与生存环境以及其他事物之间发生着物质或者能量的流动与转化,获得并利用能够使其持续生存下去的生存效用的过程。 生存效用包括直接生存效用(直接效用)和间接生存效用(间接效用)。直接生存效用是指可以对生存直接产生效用,能够直接被生命利用并保证其生存的事物,是能够被生命机体(机体)直接转化利用的物质和能量。间接生存效用是指一切对获取生存效用具有效用的事物。间接效用是生命可以通过对其使用或者转化而获得其他生存效用的效用,对生命生存具有间接的效用性。包括中间效用、效用信息和效用工具。 中间效用是本身并不能被机体直接利用,但是可以通过转化或者多层转化成为直接效用的事物,包括半成品的直接生存效用或者能够转化生成直接效用的各类事物,即生成直接生存效用所需的各类资源性事物(资源)。效用信息是指能够通过与生命发生细微作用来对生命进行效用感应和效用获取起到触发作用的事物。比如能被生命机体觉察到的声音、光亮、气味、形状、运动等等,以及能被有脑生命脑感应到的事物等等。效用工具是指通过兑换、转化和使用,能够有利于获得生存效用的各类工具、技术以及方法、手段等等策略性事物(策略),包括生产和争斗的器具、技术、方法;思想文化;标准兑换工具(比如货币);名誉、权力以及控制手段等等。有些间接效用可以直接兑换或者转化为直接效用,有些间接效用需要通过其他间接效用进行多层兑换或者转化才能成为直接效用。无论是哪种间接效用,最终都是对生存有效用。虽然需要兑换或者转化层级越多的间接效用看上去与生存就越无关,但是实际对生存都具有效用性。 从人类的文化层面上讲,无论是直接生存效用还是各种间接生存效用都可以统称为生存利益(利益)。 任何生命那些纷繁复杂的行为,以及多层复杂的间接效用,其最终都是为了生存的这个目的是不会变的。那些很多看上去对生存“毫无意义”的行为,利他的道德行为,或者以假乱真的行为(欺骗行为),也都是为了有利于本体自身的生存,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生存效用,进而实现生存。一切生命的生存都遵循效用主义。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二章 生命与生存 2-7 环境再造与遗传(一) 环境再造 如前所述,低级生命的生存斗争力的提升是被动的,如果生存环境在一定时间期限内始终如一不变化(变化非常小,可以忽略的变化),则被动提升不会发生。(实际上没有不变化的生存环境,这也是当初最简单的生命能够演化到复杂生命的原因。只是当生存环境变化很缓慢的时候,被动提升在一定尺度下提升不够明显。)而脑力发达的生命,生存斗争力的提升可以是主动的,在生存环境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发起对事物认知深化以及自身能力深化的行为。如是这样,对于其他生命,包括只能被动提升斗争力的生命而言,则是其斗争对手斗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无论是生存环境本身发生了变化(非生命以及非脑力生命所为),还是具有高级脑力(具有意识思想)的生命造成的生存环境变化,生存的环境性和作用性都会对相关生命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相关生命在生存过程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便是环境对每一个生命的环境再造。环境再造是生命根据其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的相应的各种适配和各种对抗性斗争力变化的过程,因此环境再造既可以认为是环境给生命造成的被动变化,也可以看作是生命为了生存的主动变化。 在确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在一定时间段内,生存环境的变化会有两种可能的方向。一种是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即生存的正向,此时的生存环境是为顺境。一种是不利于生存的方向,即生存的负向,此时的生存环境是为逆境。由于顺境已经是有利于生存的,不需要过多的斗争力(相对于本体的斗争力而言)就可以很好地实现生存,那么顺境就不能再促使生命提升斗争力。并且已经具有的某些斗争力以及对应的功能和功能器官,由于生存的顺利而并不需要使用,但是这些不需要使用的斗争力以及功能和功能器官的保持(功能器官的存活)是需要消耗的,不符合得失原则(参看第2-2得失原则)的节省主义,那么长时间之后,这些不被使用的斗争力以及功能和功能器官便会被逐渐舍弃,是为斗争力功能和功能器官的顺境退化。因此,顺境的环境再造是造成斗争力降低的原因。 逆境是不利于生存的环境,是需要生命具有更强的斗争力才能生存下去的,那么生命在逆境中就必须提升斗争力以保证生存。所以,逆境的环境再造会使得斗争力提升,是为斗争力功能和功能器官的逆境进化。 生命总是趋于获得更多的生存效用量,并且为了实现代续生存,在顺境下生存较为容易,会繁殖出尽可能多的后代。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某一种或者某一个生命来说,其所在顺境能够为其及其后代提供的生存效用总量必定会相对减少,原来顺境所能提供的生存效用量就会相对不足。而这时,由于顺境再造导致的斗争力降低,就会使得生存的困难度越来越大。那么对于这种或者这个生命来说,生存环境就由原来的顺境转化成为了相对的逆境。即是说,起初生存环境是顺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一般情况下顺境会转化为逆境。如果此时本体生命还没有因为逆境而灭失,则环境再造会由原来的顺境再造转化为可以提升斗争力的逆境再造。 逆境再造形成逆境进化,使得斗争力提升,可以有更高的认知和能力进行斗争,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逆境向顺境进行转化。但是逆境再造最终能否将逆境转化为顺境,还需要取决于外在环境的变化的稳定性和方向。 因此,无论起初生存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最终生命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逆境再造过程。所以,从更大的整体尺度上来看,环境再造的结果都是生存斗争力得到提升。斗争力的提升就是生命在有利于生存方向上的正向演化(可以称之为进化)。由于各个生命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差别,就会使得这种正向演化也有差别,生命就会呈现多样性,同种个体生命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无论怎样的多样性,其目的性(演化方向)是定向的,即更有利于生存。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二章 生命与生存 2-7 环境再造与遗传(二) 遗传 个体生命总归是会灭失(死亡)的,所以才会演化出生命的第三层级生存,即代续生存——繁殖后代。生命将子代作为代续本体自身的生存,那必定是要求子代能够成就和亲代本体几乎完全一致的生命生存状态(形态、认知、能力、行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被认定为子代继续的是代续本体的生存。因此亲代本体在繁殖子代时,会将自己的生命生存状态信息(形态信息、认知信息、能力信息等等)留在子代生命中,并使子代生命按照亲代本体遗留下来的信息进行生存,这即是生命的遗传。子代能够按照亲代的遗传信息进行生存,则是遗传的一致性。 生存过程,就是生存斗争力提升的过程。本体在繁殖后代时,必然需要后代具有较强的斗争力来实现生存。因此,亲代会将自身本体生存过程中提升来的斗争力(环境再造的结果)也遗传给子代。也就是说,任何生命在自己生存过程中,环境再造形成的认知和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会尽可能地通过遗传信息遗传给子代,那么子代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比亲代诞生时更高的认知和能力。如是这样,生命便一代一代天生地具有更高的认知和能力,“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遗传的进化性。 显然,信息越少,生命存储和处理这些信息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就越少。而生命的生存必须遵循得失原则,因此,生命对遗传信息的压缩(抽象)力度越大就越符合密度主义和捷径主义,总体信息量越少就越符合节省主义。并且为了减少消耗,生命在对信息内容的存储和处理上也倾向于捷径主义。那么,遗传信息就只需要包含认知的结果和能力结构的结果的内容即可,并不需要包含生存的整个过程的内容。即当出现某种情景的生存环境时,生命只需要直接调用遗传信息中对应这个情景的认知结果和能力来应对,无需知道和了解这些认知和能力当初形成的过程。因此,对于认知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并不会包含在遗传信息内。如是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遗传更多更有效用的生命生存状态信息,促使子代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与亲代本体更加一致的生命生存状态。这是遗传信息的内容原则。 也正是由于密度主义和捷径主义的要求,使得遗传信息并不是本体自身具有的原始的一比一的亲代本体生命生存状态信息,而是抽象了的和压缩了的信息。这样,子代的生命生存状态多大程度上与亲代相同,就取决于继承并还原出来的遗传信息与亲代本体自身完全的生命生存状态信息的占比和一致性。由于遗传的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亲代生命的生存状态信息(无需区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并且,亲代在压缩遗传信息时的环境(包括亲代的外在生存环境、机体内由细胞形成的内在生存环境以及细胞内由其他物质形成的细胞内环境)和子代还原信息时的环境(包括子代的外在生存环境、机体内由细胞形成的内在生存环境以及细胞内由其他物质形成的细胞内环境)必然是有所不同的,变化了的环境必定会对还原产生作用性影响,因此,还原出来的信息会出现与原来压缩的信息有所不同的情况。这几种情况就会使得子代和亲代在生命生存状态信息上出现不一致或者差错,因此,子代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于亲代的,这是遗传的差异性。遗传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各子代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生命越复杂,能够完整记录这个复杂生命的信息内容也就越多,繁衍后代时所要遗传的信息也就越多,被舍弃的遗传信息也就越多,并且未能还原的信息也就越多,所以,子代与亲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差异项就越多。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二章 生命与生存 2-7 环境再造与遗传(三) 生命的多样性 生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和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多样性),是因为任何存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形成生存环境对生命的环境再造以及生命为了自身代续生存而进行的遗传。多大程度上的“一致”或者“不一致”,都取决于生命与其生存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毕竟遗传信息的还原差异是由环境(包括复杂生命体的外在生存环境、机体内由细胞形成的内在生存环境以及细胞内由其他物质形成的细胞内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另外,生存环境是对于具体生存本体而言的,其本体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其生存环境。比如对于融合生命体而言,其生存环境是指将其整体作为一个生存单位,其整体之外的一切都是其生存环境。而对于这个融合生命体的某个组成细胞而言,这个生命体的内在机体环境也是这个细胞的生存环境。因此当融合生命体的机体内在发生变化时,其细胞也会根据这些变化而进行自己的环境再造。 由于复杂生命的机体内在环境(内环境)是其细胞生存的环境,所以,细胞的环境再造不仅仅指复杂的融合生命体的外在生存环境的再造,还包括机体的内环境形成的再造。细胞的环境再造和遗传与复杂生命体的环境再造和遗传是同样的机理,这也是细胞能够进行功能分化和协同、演化的原因。 环境再造是针对生命本体生存而言的,遗传是针对其后代而言的,环境再造和遗传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生命就是这样通过环境再造和遗传不断地“进化”并且呈现多样化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