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三章
感应与认知
3-3
情感感应(三)
好
“好”是本体对有利于自身生存的事物或者行为的辨识性情感感应。
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一般情况下,美的事物和行为都会被感应为“好”。一个完整的苹果,具有生存效用,那就是个“好”苹果。长满虫眼或者有部分腐烂的苹果,生存效用就降低了、没有了、甚至具有负效用,那就是个“坏”苹果。
对本体生存具有直接效用或者具有间接效用的东西,那就是“好”东西。有利于本体实现生存的事物和行为都会感应为“好”。能够生产粮食的肥沃的土地,可以多产出粮食的土地,那这块土地就是“好”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可以创造更多的生存效用,这个技术就是“好”技术。蜜蜂能够帮助农作物授粉,有利于粮食丰收,增加人类的生存效用量,那么蜜蜂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好”虫。啃食农作物的昆虫,毁掉了人类的生存效用,那就是“坏”虫。
但是“好”这种辨识性情感感应是相对的,是针对具体的本体对象而言的,即“好”是具有对象性的。对某些生命有生存效用的事物,很可能对另外的生命是负效用。并且,有利于某些生命生存的间接效用,可能会破坏另外生命的生存环境,不利于另外生命的生存。一个人帮助了你,使你度过难关,那么这个人对你来说就是“好”人,可是他却是个伤害别人的“坏”人。农药能够消灭啃食庄稼的昆虫,一定程度上对于人来说,就是“好”,可是对昆虫来说就不是“好”。一个人喂饱了一条饥饿的流浪狗,而狗却咬伤了人,那么这个人做的是不是“好”事? “好”是针对具体对象而言的,正所谓“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美”是一种生存斗争的客观胜利,是普遍性的,“好”是对具体对象的生存而言的有利,是对具体个体的。所以,我们说这个人是“坏人”,并不是说这个人和苹果一样,形态上是“坏”的,没有生存效用。而是说这个人对我们没有效用,甚至很有可能对我们具有负效用。我们并不会把“形态上不美的人”定义为坏人,就是因为“好”“坏”是以对我们具体的本体是否具有生存效用为判断依据的。
“美”通常是通过具体的形态(可感应的声、光、味、行为等属性)体现的,是具象的。“好”主要是经过精神感应对生存效用转化而来的,是抽象的。
如前所述,形态与功能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也就是一定的形态和对应的功能或者效用会被感应固化(参看3-6)为一种必然联系,所以我们会将“美的形态”和生存效用以及较大的生存效用密度联系在一起。并且如果对我们而言有效用,那就是“好”。因此,我们会将“美的形态”和“好”对应起来。比如我们将看上去“美”的苹果称为“好看”,并且断定会比较“好吃(生存效用密度大)”,咬在嘴里发出的声音也比较“好听”。
由于很多生命所需的生存效用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同的,所以,在大尺度下,“美”的事物对一定的生存圈层都是有利的,也就是都是“好”的事物。因此,我们经常会将“美”和“好”连在一起使用,叫做“美好”。
之前章节:
http://club.zhexueshi.com/article/222
写的挺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