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杂乱的秩序》第六章 6-7个体的文化表现

分享 0 0
taiyon
taiyon 2023-10-02 06:20
编辑此贴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六章

文化

6-7
个体的文化表现

如前所述,文化是基于同一性,进而推定同类个体的感应而形成的,是个体群体化的表现,所以,虽然单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形成文化,但是文化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表现出来的。
文化是对精神感应结果的感应,文化本身属于精神范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切文化都是精神的需要和表达。所以文化可以分为精神内在需求的文化和精神向外在释放和表达的文化。文化向外表达,并被其他个体进一步感应,是文化演化(进化)的原因。
精神内在需求文化是由机体舒适和情感愉悦而产生的。生存首先是对各类直接生存效用的需要,直接生存效用需要的满足,产生机体舒适和情感愉悦,所以,精神内在需求文化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求偶文化、美文化(包括自然美和人文美)、喜好文化,以及各类意愿和情感精神依托文化等等。由于吃是时刻生存最基本的保证,所以,饮食文化是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生命机体时刻与外部生存环境发生着作用,包括向外部环境发出作用,对于有脑生命而言,还包括精神的向外表达。
特别是对于具有高级脑力的人类来说,头脑时刻都在活动,脑活动会产生精神结果,包括情感结果和思想结果,这些脑活动和精神结果都是为了生存,则必然需要一定的形式从机体内将其表达和应用到外在的生存环境中。因此,有脑生命必然会产生精神表达类文化。人类创造的各类符号、精神承载产品、所有知识以及知识体系都是精神表达类文化的体现。
认知和能力展示类文化
彰显
群体需要稳定地生存下去,那么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就必须主要以协同关系为主,尽量避免内部斗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间接生存效用的利用率,也减小因斗争而可能发生的生命伤亡。
但是每个个体又是本体自己独立的生存,每个个体都在为自己本体的生存而斗争,个体的群体内斗争是个体群体化生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群体的稳定性要求不能发生直接内部争斗的情况下,个体间通过非直接的斗争形式取得生存的胜利就成为生存的必然行为。
非直接斗争取得胜利的方式可以是认知和能力的展示,也可以是对有助于实现生存效用的各种资源的展示,以使得斗争方知难而退,并且推及认定并赋予本体一定的权力。由此形成的文化即是彰显文化,就是对认知、能力、生存效用占有、权力占有、资源占有等的展示和炫耀。
表演
认知和能力展示的前提是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和能力,而且认知和能力的展示具有相对性,并不是绝对的认知和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是相对于其他个体来说较高即可。那么认知和能力相对较低的个体则处于失利的地位。鉴于如此局面,很多个体通常会通过非实际水平的形式来表演认知和能力,使得较低的认知和能力看上去具有较高的水平,或者表演各种为群体获取生存效用的过程,以得到其他个体和群体的认可,从而为自己获得生存效用。此类文化即是表演文化。
表演,即是通过表现某事物的外在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方认定此事物的形态和过程。表演包括各种装腔作势、扭捏作态、装裱行为、假装行为、伪装、虚荣、吹牛,以及对真实认知、能力、资源等等的表演性展示。表演是为了得到个体和群体放大认定其效用性从而获得更大量的生存效用。
由于表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体或者群体的认可,所以,还有一种表演是对获取生存效用的过程进行的表演。即不是在“真实地工作”,而是在“表演工作”,如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收割稻谷一样,并没有收割到真实的稻谷,而是在表演收割稻谷的行为。这种表演行为本身并不会获取到生存效用,但是作为一种能力,是有可能被其他个体或者群体认可的,因为从这种能力有可能会推定出在其他方面具有效用性。
倚仗
虽然彰显和表演能够起到一定的斗争效果,但是有时候个体的彰显或者表演出的认知、能力以及资源等等不足以达到使对方屈服的程度,那就必须寻找到更强大的个体或者群体来作为自己斗争力的后盾,充当可以被自己使用的能力和资源,以此而达到胜出的目的。由此而形成的依仗、攀附、借用权力和资源的文化即是依仗文化。依仗文化典型的表现就是建立关系网和“狐假虎威”。
关系类文化
关系文化是个体为了在群体中与其他个体和群体取得良好的协同分工以及能够得到认可而产生的文化。
如前所述,群体化生存即是协同分工生存和认可生存,就是通过协同分工为群体进行效用获取,并通过认可取得自己的分配。无论是协同分工还是认可,都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体现。并且,群体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也是群体内各种关系的稳定,而个体通过群体实现生存的前提即是群体能够保持稳定。因此,如果个体以群体方式进行生存,那么,关系则是个体群体化生存最重要的表现,关系文化则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核心。
关系文化可以是从圈层生存角度区分的亲属关系文化,同村、同乡、同学、同事等同生存态的同态关系文化,也可以是相互帮助而有利于生存的朋友关系文化,以及其他属性关系的文化,比如兴趣爱好、民族、国家等等。
关系文化的表现主要是各种关系交往活动以及对应的承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供帮助和赠送礼物,即通过向对方直接免费提供生存有利性和生存效用来体现自己本体对对方的效用性。而如果对方在一定时间段内无法向本体提供相应的有利于本体生存的帮助,则对方也需要“礼尚往来”向本体回赠礼物,以此来维护双方之间的关系。
无论关系文化表现中的礼仪、互助、共情、关心、尊敬、感恩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对于对方具有一定的生存效用性。即是说关系交往必是以生存效用为工具和目的。
信仰类文化
如前所述,信仰是不一定需要验证的相信,并且,只要是无需验证的相信,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之为信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仰都不可验证。所以,有些信仰是对实在效用的相信,是可以验证的,有些则是在人类认知低下的时代不可验证,但是随着认知力的提升而可验证。
信仰生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阶段生存的意愿。一种是时刻生存状态不如意,希望通过信仰解决现实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种则是为了通过信仰来实现各层级更优越的生存,以及更优越的死亡之后的存在。因为信仰具有如此的生存目的性,所以,很多时候信仰是生命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虽然已有的信仰不断被生存态、思想、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解固,但是人类永远都会有自己认知和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永远都有实现无止境的优越生存的意愿,所以信仰也会永远存在。
主宰文化
主宰文化是为了解决自身解决不了的现实生存问题而产生的,是追求生存的直接表现。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总是有自己不能认知、不能适配、不能改变的一些生存现实。特别是人类早期认知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候,人类把那些自己不能认知、不能适配、不能改变,但对自己生存有严重影响的事物认定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所为,认为人类甚至世界的一切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主宰。不但相信有某种或者某些能够对生命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宰力量的存在,而且还相信人类应该也必然遵循主宰力量的规矩行事。此即为主宰文化。
主宰文化一般都是超认、超验文化,是人类目前不能普遍认知、不能普遍验证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信主宰力量是存在的;现实世界是受到主宰力量监管、约束和控制的;主宰力量可以和人的思想和行为相互发生作用,并因此会对人以后的生存状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影响主宰力量对人的影响;人死亡(灭失)之后转化成什么样的存在形态,是根据人在生存期间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的。根据这些主要内容,主宰文化可以分为针对现世的和针对非现世的。
针对现世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实生存中自己无法通过认知和能力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主宰自己生存环境的“神”,比如天神、山神、水神、火神,所以,天旱影响庄稼生长,就祈求龙王下雨。也可以是主宰各种生存效用的神,比如谷神、仓神。所以就会有农业生产类祈祷活动、祭祀活动等等。还可以是主宰自己生老病死的神,比如菩萨、阎王等等。还可以是主宰各种天灾人祸事件的神等等。
针对非现世的,主要是生死轮回。不但相信死亡之后的后生存在,并且相信现世的存在形态是由现世之前的存在行为依据主宰力量的规矩对应决定的,而现世死亡之后的存在形态是由现世生存行为依据主宰力量的规矩对应决定的。由于现世之前的存在不能由现世决定,所以针对非现世的文化主要是为了现世之后的后生存在,包括后生存在以什么样的存在形态存在,比如猪、狗、牛、羊,以及存在于什么样的存在环境,比如天堂、地狱等等。
由于主宰文化中的主宰力量一般都是抽象的虚存在,所以,主宰文化的体现都是通过仪规形式进行的。
由于主宰文化是超认、超验文化,不能被证明为有效用,也不能被证明为无效用,因此,主宰文化是一种固化可以非常牢固的感应文化,一旦固化,一般很难用其他非主宰文化改变、取代、消除。
虽然如此,但是信仰主宰文化的个体为了有利于本体的现世生存和后生存在,通常在现世生存中除了解决本体的基础生存之外,会将主要的生存活动放在对后生存在的方面,因此,主宰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信仰此文化的具体个体在其精神层面上解决这个个体在现世中存在的问题。一种是直接解决天灾人祸在其精神上造成的影响本体生存的问题,另一种是减少和降低与命运(现实生存态)的斗争,而提高生存率。
因此,主宰文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在生存效用上的争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和减少群体内部的生存斗争,从而有利于本体和群体生存。
随着人类脑力提升,很多人类以前认可的主宰文化,无论其是否真的具有效用性,但都会逐渐被人类提升的认知力和能力所说明,进而被肯定或者被否定。然而,无论人类的脑力发展至什么程度,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人类总会有自己不能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主宰文化依旧会是存在下去的。
玄机文化
主宰文化是相信世界中存在某种主宰整个世界或者主宰某类事件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其要求的规矩是人类不可改变的,人类只能依据这些规矩得到对应的生存结果。
而玄机文化则是相信世界中存在某些与人类生存具有相关性的力量,但很难被人类所普遍认知和利用。这些力量可以被一部分人认知,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改变其作用性和方向,从而使得能够解决生存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玄机的相关性力量的相信,即是玄机文化。
玄机文化之所以玄机,是因为玄机文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某些非常细微(微观)的作用性,这种作用性只能起到触发的作用。也就是这些作用性是否能够触发而产生一定量的效用,起到可实现宏观认知的效用性,取决于本体是否能够感应到,并很好地控制和利用这些触发作用来驱动本体以及外在的物质和能量发生变化。
玄机可以分为本体玄机和外在玄机。
本体玄机是指每个个体都有某些比较强大的能力,但是需要触发,触发之后这些强大的能力就会体现出来,触发的过程是需要修炼和感悟的。当然也存在个体天赋的问题,有些个体通过修炼和感悟能够触发,有些则不能。本体玄机的能力主要是围绕机体感应和机体生存能力的,即是通常说的健康、长寿、以及对外表现的各种“功夫”。功夫,是指某个体在某一方面通过长期修炼和感悟,使得其在这方面的能力达到一般个体无法企及的程度。
外在玄机是指通过感应外在玄机力量对生命影响的规律,顺应其或者对其施加一定的作用来使其影响和改变本体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有利于本体生存的目的。这种被影响和改变的生存环境一般指的不是物质体具有的效用性,而是指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事件具有的效用性,即是通常所说的“命”和“运”。一般情况下,“命”是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决定了的,生存过程中一般难以改变,而“运”却是很大程度上甚至是一定能够得以改变的。
玄机文化的玄机程度的不同,其验证性也不同。有些是可以得到验证的,有些则很难甚至不能得到验证。并且,即是能够得到验证的,也是需要通过长期修炼和感悟才能被具体的个体感应到,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本体差异和功夫差异),使得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体会、感受、验证到这个玄机的结果。所以,玄机文化从群体角度看,是一种游离态,是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若信若不信的文化。
无论玄机力量是否能够得到每个个体的验证,但是有些玄机力量的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生命体内在的腧、穴,经、络等等,生命体外在生存环境中的地貌形态、月球、二十八星宿等等,都是确实存在并且会影响生命生存过程的。
无论是主宰文化还是玄机文化,都存在一个相信并按其规律行事的要求。也即是说,如若相信并按其规律行事,那么才有可能感应到其存在,并且才有可能主动改变与主宰力量或者玄机力量相互之间发生的作用。如若不相信,则不能认定自己本体曾经或者能够与主宰力量或者玄机力量相互之间发生作用,那么则无法证明其存在,也即是“无”是不可以被证明的。这即是通常讲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以及“心要诚,心诚则灵”的原因。
无论是主宰文化还是玄机文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借助主宰的力量或者玄机的力量来解决现实中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如果自己生存态较为满意、优越,则一般不会去理会这些信仰文化。而如果生存态很艰难,并且自己无能摆脱现实的困境,则一般会信仰此类文化。并且,如果某个个体相信自己现有的优越生存态是因为主宰力量或者玄机力量起到了一定的效用性才实现的,那么反过来会信仰此类文化。或者,如果认为自己优越生存态实现的过程,有些是违背了主宰力量或者玄机力量规矩中的负向部分(即将来会对本体生存产生负向后果——“恶报”),那也会信仰此类文化,并通过依据主宰力量或者玄机力量规矩中的正向部分(即会对本体生存产生正向后果——“善报”)的要求来“改正”自己现实中的行为。
信仰的本体效用性
信仰文化中的信仰对象不一定都必须具有效用,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能够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但是只要本体信仰这些对象,即只要本体相信这些信仰对象对自己的精神意愿具有效用性,那么信仰行为本身便会对本体产生一定的效用,虽然这种效用可能与本体本来的精神意愿不一定相关,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效用。这种效用并不是信仰对象具有的,而是因为本体对信仰对象的相信(精神驱动)引起本体自身的变化而产生的,是为信仰的本体效用性。
对实在效用的信仰
实在效用是可以验证的,或者说正因为其效用可以验证,并且效用性很大,所以才会成为信仰。对实在效用的信仰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的,是相信某种事物可以解决人类现实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生存问题。比如:信仰金钱,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金钱这个手段来解决;信仰权力,认为权力可以控制一切人和物能够按照自己本体的意志行动,从而解决各种生存问题;信仰科学,认为科学可以认知、解释、解决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意愿类文化
对于低级无脑生命来说,没有精神生存,生命对生存的追求直接来源于机体本身。无论时刻生存的生存态如何,机体本身时刻都在竭力进行效用获取和负效用去除这两件事。机体不能对未来的生存态进行推定感应(预判),所以,机体一般不能根据生存态的变化(非稳定性或者周期性变化)趋势进行对应的生存活动,只有等生存态实际发生变化之后,机体才会对应地发生环境再造而适配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配是被动的,因此相对于如果能够主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甚至能像人类一样提前遏制或者改造生存态的负向变化来说,生存概率就显得比较小。
对于高级有脑生命来说,具有精神生存的主动性,而精神生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体的生存,那么精神生存最为核心的效用就是为机体持续生存提供驱动力。所以,无论当时刻生存态处于什么样的情况,精神都会进行推定感应。由于生命的目的是为了生存,总是对生存以及长期生存充满着生存的意愿(由精神感应形成的情感倾向),所以,精神推定必然会得出一个意愿性结果,即未来的生存“会好的”和“会更好的”。
如此这样,便能够很好地为机体进行效用获取和负效用去除提供驱动力,使得生命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态下都能够为持续生存而努力。并且,由于推定感应,有脑生命有可能会根据生存态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变化的准备,提高本体的生存概率。并且,这种有利于持续生存的结果反过来会进一步固化有脑生命对生存的精神意愿性,以及进一步加强这种意愿性对优越生存态的情感倾向。
意愿文化就是对优越生存态的精神向往和追求,包括纵向的相对于本体而言的优越,和横向相对于生存圈层中的其他生命而言的优越。这些对优越生存态的向往和追求不仅限于未来,也可以是对优越的历史生存态的向往和对优越的时刻生存态的保持。
意愿类文化包括通常所说的表现为希望或者理想的情怀、向往,祝福、祝愿,及其各种寓意性、象征性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等等。情怀一般是对历史优越生存态的意愿,祝愿是对未来优越生存态的意愿。意愿类文化可以通过人类赋予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进行表达,包括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的形式或者行为。比如,造型、颜色、声音、图像、文字、数字以及仪式、活动、事件等等。
执迷类文化
生存遵循效用主义,所以,生命对于那些被感应为有效用的事物,特别是被情感感应为喜欢、爱的事物,会倾向于去追求和得到,此即为热爱。而当这种热爱超过某种程度时,则是执迷。此时,即使是在大尺度下评判,很有可能也不符合得失原则。
由于机体感应是发生在生命物质层面,其具有非常有效的边际效用矫正功能,否则,机体会直接面临灭失。因此,在机体层面一般无法产生执迷状态。(人类制造的能够引起机体神经产生精神感应的情况除外,比如兴奋剂、毒品、直接的神经刺激等等。)
但是在精神感应层面,由于精神感应的边际效用矫正通常是由精神感应实现的。也即精神感应层面的边际效用感应是各种精神感应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因此,当某一精神感应非常强大时,生命便会进入执迷状态。这种情况对于具有复杂、繁多的精神感应的人类来说非常普遍。而精神感应一旦进入执迷状态,则是生命感应到很高程度的舒适和愉悦,这是执迷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
执迷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事件过程的、精神的等等。比如,执迷于花草树木、宠物;执迷于音乐、艺术;执迷于爱情;或者执迷于自己内在精神想象的、抽象的世界等等。但无论发生在什么层面,执迷都是个体精神生存的追求,是精神需要和精神表达。
由于执迷是对精神层面感应效用感应的追求,而很多被执迷的对象需要多层复杂的效用转化之后才有可能厘清其是否具有效用性,所以,遵循节省主义和捷径主义,有些个体很可能放弃这些复杂的转化感应,或者由于某一精神感应的过于强大而导致了对无关效用对象的执迷。也就是说执迷文化有可能对生存是有效用的,也有可能是无效用甚至是负效用的。
另外,执迷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效用性。生命生存的终极感应是胜出一切,而执迷通常能够使得本体在所执迷的事物上从其他同类个体中胜出,这样,一方面能够展现出自己较强的认知或者能力,体现本体的效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现实生存中未能实现的生存需求从精神上得到代偿互补,这两方面都是有利于本体生存的,也即是体现执迷文化的现实效用性。
意识思想类文化
意识思想类文化是人类脑力的体现,是人类生存斗争力提升的表现。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知识”以及“知识体系”都是意识思想类文化。意识思想类文化最基本的要素是概念,最基本的内容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头脑对世界的思想性感应认知。通过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抽象的思想体系,运用这套思想体系对世界进行推定,并将推定结果付诸于生存实践从而实现生存以及优越的生存。意识思想类文化包括符号体系和概念关系推定体系。符号是对概念的表达,意识思想通过符号进行推定,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推定结果。
目前,由于意识思想是人与其他生命最核心的区别,所以,意识思想类文化是人与其他生命在文化层面最核心的区别。

公众号策略策略

回帖
  • 消灭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