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正式的非正式的,大大小小,参加过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硕士刚入学那会儿,遇到一个机会参加那年的外哲年会。与会的大约三百来号人,见到了很多学界大佬,当然也有很多大佬没来。张志伟老师非常温和,精神状态还很好,但是老态已现。王恒老师正是当打之年。孙周兴老师、杨大春老师风骚依旧。hhhhhh,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你说有什么用,最直观的,他提供了一个在哲学大的分类下的交流平台,比方说西哲现象学年会,这种分类下,你能很直观的了解到你的同行在关注什么问题,他们对你曾经关注的问题的看法,某些问题的角度之间的串联。当然,那年我以听为主,报告只参加了一场。就我那个分会场的感受而言,我觉得大部分时候在问题的分支上,哪怕相差一点,也都是在各说各话,也难逃互相恭维这种无效社交。我只能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游戏规则,作为后来人,如果不认同这种规则,可以改变。我个人是对一些与会者有些不快的。因为,他们抱着某些功利的态度来参加讨论,不要说哲学家,甚至没有做好一个哲学问题研究者。心理状态上,像是拉康所说的前反思未觉醒的小宝宝状态。
当然,感受、作用,对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中哲和西哲的讨论风格也不一样。最简单的办法是去参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