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看重自己的名誉?期望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杂乱的秩序》第五章 5-6认可生存(二)

分享 0 0
taiyon
taiyon 2023-04-29 01:23
编辑此贴

《杂乱的秩序》

通一尔 著

第五章 群体与群体化

5-6

认可生存(二)

关系投机

一般情况下,由于群体内个体数量的原因,群体的认可并不能是群体内全部个体的认可,而是群体授权给部分个体进行认可,或者由部分个体认可之后进行认可传递,从而形成群体认可。所以,为了被认可并获得分配,有些个体会利用关系投机(通过关系认可进行投机的行为)来获得这些有认可权力的个体的认可。一方面表现为屈从权力方个体,甚至为权力方私利付出,以换取权力方的认可,并获得超额的分配。

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作为关系中间方,建立一个以自己本体为链条节点或者中心节点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可以包含权力方,也可以不包含权力方。关系网中的其他个体通过自己本体这个关系中间方传递并建立相互认可关系,自己作为其他个体和关系方之间的认可节点,从而实现以自己本体为核心的关联认可(传递认可)。或者其他各方通过自己本体这个关系中间方进行各种效用传递,进而实现各方包括自己的关系认可。这种情况在被群体认可时,特别是在关系网中有权力方个体的情况下,自己本体被群体认可的程度将远远超出自己本体为群体的付出,甚至自己本体并未对群体付出也不会影响到被认可。另外在效用传递时还可以在自己这个认可节点上为自己留取部分生存效用。

无论个体是否真实地付出,或者进行关系投机,其都是为了获得认可,所以个体在群体中会尽量与其他个体以及小群体(群体内部的小群体,下同。)保持和谐不冲突,即在认知,行为等各方面保持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之间不反对、不对立的状态,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个体与和自己协同较为密切的个体或者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发生协同冲突,则相互之间就不能合作。如果与多个个体或者群体发生协同冲突,则这个个体将失去较多、较重要的协同伙伴,会导致其生存困难。并且,在相互都了解的熟知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会很快被传播(多点传递),导致那些虽然没有和本体发生冲突的个体或者群体也不会与本体进行协同分工生存,致使本体完全无法生存。

群体化的形成是基于个体生存的相同需要,而群体化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则是因为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始终能够保持相互认可的关系。因此,群体化生存实际是一种认可生存,也就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通过相互被认可成为生存中的间接效用而始终被追求。这些认可生存被感应固化(参看《第三章3-6》)后,便是精神生存层级中的名誉生存(参看《第二章2-3生存层级》)被追求的原因。

表现效用性

个体需要得到其他个体和群体的认可,那就需要表现出自己对群体的生存具有效用,即表现效用性,因为只有有效用,才是能够建立起认可的根本原因。个体的群体化形成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自己本体的生存,所以,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来说,必须为群体的生存付出,只有群体很好地生存下来,群体中的个体才能很好地生存。所以,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必须对群体的生存具有一定的效用。那么,个体就必须总是要倾向于对群体表现自己的效用性,以期得到群体的认可,从而使本体能够继续存在于群体中并从中获得自身生存需求。

而这种效用性(有用性)表现,不仅包括群体认可的效用性,也包括自己本体揣度群体认可的效用性,以及只有自己本体认为的效用性。如果某个个体不能为群体生存提供真实需要的效用,那么其最终会被群体抛弃,所以其将总是寻找一切表现效用性的机会并表现其效用性。即使自己这种表现对群体毫无效用,也一定要将自己揣度的或者自认为的效用性表现出来。这就是人总期望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以及是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的原因。

由于并不是任何时候的生存态都能给个体提供其在行为能力上表现效用性的机会,所以,效用性表现不仅会发生在能力层面上,也会发生在认知层面上。因此,在不能通过行为能力表现自己效用性的时候,个体也可以通过对其他事物运用自己的认知进行评论、建议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效用性。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八卦是非、闲扯,都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来表现效用性。

由于越是重要、重大的事件越能体现认知的高度、广度、深度,所以,个体也就越愿意对重要、重大事件进行评论。但评论如果发生在不对等认知的情况下,即自己本体所具有的认知水平远远低于认知此事件所需要具备的认知高度,则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性,也即反而表现了自己的无效用。因此,表现效用性一定需要在与自己本体的认知和能力对等的群体中进行。

由于需要被认可,而一些复杂的行为或者事件,其效用性是需要很多层转化之后才能被认知到,因此,个体为了让其他个体或者群体认知到自己行为的效用性,通常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解释。由于这种解释效用性的需要是个体本体的意愿,所以,解释必然或有意或无意地偏向自己,甚至故意扭曲、歪曲、隐瞒部分事实、隐瞒动机或者目的、隐瞒客观与认知,以实现其他个体或者群体对自己行为效用性的认定。

同时由于这些复杂的效用性需要多层转化才有可能被认知,那么每个个体以及群体对这些效用性认知就具有相当的差异。因此,如果解释没有或者不能被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理解和认同,反而会使得其他个体或者群体认为其是想通过解释这种手段来实现群体对其效用性的认可或者放大其效用性,会被认为是欺骗行为,这是解释带来的负效用。

回帖
  • 消灭零回复